为何现在难再有“刘邦式的团队”
以前学历史的时候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
西汉的开国名臣里有很多都是刘邦的同乡:在鸿门宴上啖生肉的樊哙是刘邦的连襟,月下追韩信的萧何,“萧规曹随”的曹参,以及西汉前期著名的武将周勃、夏侯婴也同样出身沛县,这批人组成刘邦团队的“丰沛集团”,在刘邦争夺天下建立汉朝的过程里立下汗马功劳。
无独有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核心班底也是他的同乡——“淮西集团”。核心武将徐达、常遇春、汤和,谋士李善长、冯国用、冯国胜兄弟等人,都出身于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定远一带。
这些名臣武将都是当世人杰,任谁看了都要夸一句当时的“沛县”、“凤阳”人才济济。但“三军易得,一将难求”,顶级人才从来都是稀缺的,从概率学的角度,随机的一个小县城就有着这么高的人才密度,未免太不科学。这也并非简单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一群人能够青史留名都有实打实的功绩傍身。更像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真正强悍的团队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核心,知人善任,发掘出所有人的潜力,这个核心有什么特质可能说不出来,但就是有让团队其他人追着他“黄袍加身”的魅力。
按理说随着人口的增多,知识水平的上升,在物质水平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这种具有颠覆性特质的团队应该成比例的增加,但这么多年过去通过创业实现革命性成功的团队还是一只手数得过来,并且团队成员都来自同乡的例子就更少了。
在现代社会想要凝聚起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比过去更难。古代社会的生产力低下,大家面临的都是求生问题,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他能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并且真做到让大家有饭吃,一个团队就拉起来了。但现在情况不同,大家受着相似的教育,来自相近的家庭环境,不用面对基本生存的问题,所以起点差不多,各有各的追求。认知、蓝图、梦想这些东西太抽象了,拿这些东西很难说服同阶层的人,大家的认知被短视频信息流“自以为是”的抬得太高,已经不能够相信其他人的鸡汤。
没有事实,只有口号很难在同阶层里让其他人相信并追随。但现在就算是一个小有成就的先进者想要带领同伴们共同富裕,也要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在这个“个人意识”崛起的世代,不少人内心里应该都自觉“是个人物”,没有获得成功纯粹是机遇问题,所以在面对同乡、同背景但做得比自己更好的人的时候,会有自卑和自负同时存在的心理状态。自卑是因为事实就是形势比人强,就是没有他成功;自负是因为“我们底色没差多少,我只是少了点运气而已”。特别是学习、家境还不错的这群人,更难接受“我不如他,跟着他干会更好”的这种念头。 说到 底,在生存问题被解决后,大家更想要的是“平等”和“体面”。对于“富贵”的渴望不够强烈,比不上自己的面子重要。就算身边出现了刘邦这样的开创型领袖,也不一定会去跟随。那有开创性思想的领袖要找的肯定是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也不会低声下气的去请一个“爹”,所以现在要聚起一个有能力、目标一致的队伍就更难了。大家更愿意“平等”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如果谁的光太过耀眼,那干脆选择视而不见。随着年华老去,机遇也就渐行渐远。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信任不再用“生存”来背书,它就更难找到有力的证据。现代社会不缺有能力的个体,缺的是愿意彼此信任、放下身段的“同路人”,接受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为何处处都是草台班子的现实。
赞(4)
|